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1
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中,关于为人处世、修身养性、尊老敬贤等方面的论述,具有非常先进的思想和价值。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,引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,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。
第二段: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。
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提出了“仁爱”、“诚信”、“谦虚”、“勇敢”等一系列道德准则,这些准则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。比如,孔子曾说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这告诫我们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;同时,也要坦诚待人,言行一致,不做欺诈行为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,成为真正有价值的'人。
第三段:尊重学问。
孔子非常重视学问的积累和传承。他曾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这意味着仅仅只是听到别人的理论,不去思考、研究,是不能有效地得到真正的知识的。同时,“思而不学”,也就是学习了很多理论、知识,却不去运用,在生活中没有实际的作用,这就是没有意义的。因此,我们应该尊重学问,不断学习、思考、实践,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第四段:心态要保持平和。
在《论语》中,还提到了保持心态平和的重要性。孔子说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”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太大的欲望和攀比心理,就会保持平和,乐观向上;反之,如果心态不平衡,容易受到外界干扰,情绪无法控制,就会从精神上感到疲惫和压力。因此,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,保持自己心态的平衡。
第五段:结尾。
总之,作为一本载有古代思想的著作,《论语》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。其思想与当今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具有很高的契合度,因此其对我们的启示和指导都非常宝贵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,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,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价值。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2
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,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。通过学习《论语》,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的思想和他对待生活、教育、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分享我对《论语》的理解和感悟,希望能够传递给更多的人,让他们从中获得启迪和帮助。
第一段:孔子教育观点的重要性
《论语》中,孔子对于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,这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事业非常有意义。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,认为只有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。他还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,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教育,这需要教员和家长共同努力。学习《论语》让我深刻认识到,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,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,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智慧。
第二段:孔子对待生活的态度
《论语》中,孔子以其优秀的品质和处世理念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。他强调凡事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,追求中庸的境界。他主张稳定和平静的生活,拒绝极端和过分追求物欲。他还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,让我深感满足于现状的幸福和自在。通过学习《论语》,我学会了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定位,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,让我更加理性和乐观地面对生活。
第三段:孔子家庭观念的独到见解
《论语》中,孔子对待家庭的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认为,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,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最质朴而真实的情感。孔子强调了家庭的和睦和亲情的重要性,并主张子女要尽孝,父母要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成长。通过孔子的教导,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维持家庭和谐。我在家庭中更加关注和体贴家人,尊重他们的选择,并且更加注重和家人的交流和分享。
第四段:孔子的人际关系哲学
孔子不仅注重自身修养和家庭观念,对待人际关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他主张以诚相待,尊重和理解他人,以及保持真诚的友谊。孔子还认为,为人要有度量和宽容,能够容纳他人的不足,同时也要正直和勇敢地面对自己。通过学习《论语》,我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。我也更加注重进修自己,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,用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他人,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。
第五段:学习《论语》对我的影响
通过学习《论语》,我受益匪浅。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道理,不仅使我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加明确方向,还使我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的'种种困难和挑战。《论语》是一本培养正确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经典之作,我将继续学习并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,以实践和体验孔子的教诲。我相信,通过继续学习和实践,《论语》将会引领我走上更高的道路,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。
这是我对于《论语》的一些感悟和体会。通过学习《论语》,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获得了改变的动力。孔子的学说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思想的独特品味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。无论现在还是将来,我都会将这些教导应用于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中,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3
《论语》是我国经典读物,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。俗话说〝半部论语治天下〞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。怎样孝敬父母。怎样解决事情。怎样……。
有子曰:〝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〞是在说:〝孝顺父母,顺从长兄,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而喜欢造反的人,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,根本建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。
孝顺父母,顺从长兄,这就是〝仁〞的'根本。〝义〞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,即: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,去帮助别人〝礼〞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〝克己复礼〞!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,不就好了吗?〝智〞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!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,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!
其实,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!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,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!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,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!〝信〞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。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〝信〞,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!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。发扬《论语》中的道理。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〝少年君子〞
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,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!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,社会越来越和谐!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4
《论语》是我国的经典作品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。古人云:“半部论语治天下。”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。
《论语》究竟是什么内容?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,而后又成为所谓“封治者的工具”呢?怀着这些疑问,我漫步于《论语》的花园,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。
粗看《论语》,不过是一本语录,和《毛主席语录》没什么差别。可细细品来,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、人生观、世界观、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。《论语》里最常见的词汇,无非是中庸、君子、礼仁云云。
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、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这是《论语》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。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,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;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,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,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,意义至大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:能者为师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,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.优点,值得我们去学习,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。就说我们班上的吧。在这个近7人的班集体里,就有篮球上的猛将、绘画巧匠、书法好手、象棋大师。有的是上晓天文,有的是下通地理;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;有的能歌善舞……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,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。高山,是那样地雄伟,绵延;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,山之所以高,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;海之所以阔,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。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,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——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。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;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……但是正是这样的“不耻下问”而造就了许多伟人。
为人方面,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句,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,与朋友交而不信乎,传不习乎!每次读到此处,都能给我以震撼,也是我一直在孜孜以求的境界。总的来说,为人的要求无外乎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字。孔子提的比较多的是孝悌、信、忠,外在为温良恭俭让五种表现,如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,未之有也,其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,孝悌是君子的根本,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君子主忠信,不与小人交往,无友不如己者,当然,君子也不怕犯错,过,则勿惮改。
纵然,《论语》经历了两千个春秋,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,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。经典永远不会过期,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,让《论语》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。总之,《论语》是我们必读之经典,我受它的感化甚深。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5
暮春时节,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。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,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。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,想写篇书评,抒发自己在《论语》的所感所想。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。竟一拖再拖,以往行事简捷的我,终于沉下心来,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,坐下,拿起笔,却已是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。
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,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,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。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。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,一位书生,耳闻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,眼见世风日下。苦苦思考,与国家,社会,人生,形成了自己的思想,并将其传之诸门人,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,社会之序,为人之诚。
然而乱世不用典,他的治世思想,自然没有了市场。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,百般游说,却不为所用。偶然一试,也归于失败。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。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。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。从此便自成一家,流芳千世,造福万代。
千百年来,自汉朝一统后,统治者开始发现。这种以“仁”和“礼”为核心的治国方略,治国可使国泰民安,安民可使民从乐顺。这种以讲就尊上,尊崇社会秩序,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,正为统治者所必需。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。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将其设为官学,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的浩然。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,而尊儒术不改,经二千年不衰。
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,经历多少坎坷磨难,悲欢离合。少时丧父,家境贫寒,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。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,贤达七十二人。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,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。
即为圣人也是如此,尔等凡夫俗子,贤达不及圣人,聪颖不逾智者,更应珍惜人生,努力学习啊。
细品《论语》前后不过二十篇,洞察全书以“仁”、“礼”为贯穿。均为孔子或其弟子的`言行,可称得上散文。以言简意赅,含蓄隽永的语言,点到即止,侃侃而谈,富于变化,娓娓动人。可谓“夫子风范,溢于格言”(《文心雕龙》)。整个《论语》以孔子为中心谈到何为“仁”,何为“礼”,何为“君子”;如何做人,如何施教,如何治国,其中字字精髓,句句佳言。《论语》很成功的刻画了一些门人弟子的形象。如子路的率直鲁莽,颜回的温雅贤良,子贡的聪颖善辨,曾皙的潇洒脱俗等。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《论语》中孔子因材施教,对于不同的人,根据不同的素质,进德修业的不同情况,给予不同的教诲。根据(《颜渊》)同是弟子问仁,答颜渊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答仲弓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己所欲,慎施于人”,答司马中“仁者其言也仁”。对于颜渊,学的比较深入的学生,以“仁”的本质作答,而仲弓和司马中则以表意向答,可谓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。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6
《教师论语》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,深受教育界人士的推崇。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和处世智慧。这些经典的教育思想,不仅对孔子时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也对后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。在阅读和研究《教师论语》的过程中,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,特此做出以下的体会总结。
第二段:关于治学篇。
《教师论语》中的治学篇告诉我们要以诚相待,以德为基础。在教育过程中,教师应该率先垂范,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和激励学生。只有学生看到教师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些价值观,才会更加愿意去尊重和学习。同时,《教师论语》还强调教学的重要性,强调“学而时习之”、“不学而知”是不可取的。这让我意识到,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,同时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,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第三段:关于为人篇。
《教师论语》中的为人篇教导我们要以仁心待人,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。这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。作为教师,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感受和需求,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学习能力,给予他们个性化的照顾和引导。同时,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`沟通和理解,用耐心和关爱去引导学生,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。通过教学和照顾,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,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互信和尊重。
第四段:关于见贤思齐篇。
《教师论语》中的见贤思齐篇告诉我们要向优秀学者和先贤们学习,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。作为教师,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术研究,增加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,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。同时,我们也需要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,从中吸取借鉴,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思考方法,在学习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,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。
第五段:关于致远篇。
《教师论语》中的致远篇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。作为教师,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要引领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公民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,让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。同时,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追求进步,勇于接受挑战,不断扩展自己的教育视野和影响力。只有以高远的目标去引导学生,我们才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。
总结:
通过阅读和研究《教师论语》,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关怀。治学、为人、见贤思齐、致远等诸多篇章,都给我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发。作为一名教师,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这些智慧原则,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,引领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。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学习和进步,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7
遍观《论语》最有名的,莫过一那句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。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,时隔数千年,仍然值得我们学习。尤其是,其中重视相互学习,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,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,正所谓: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(《礼记学记》)
记得,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,因为课本中那节《论语十则》。而其中的第一句,就是学而时习之,由教科书的安排中,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。
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,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,所以,在《论语》中,不但有子曰,还有曾子曰,子夏曰,有子曰,等等。当中,曾子曾经曰过,一句很著名的话,他说啊,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: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?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?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?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了。《周易》说:君子以反身修德。现在也常说,批判与自我批判。自古以来,以省三,省吾,省身命名的人很多,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。是为金玉良言也。
上述两句,是我在《论语学而》中,最为喜爱的,故有感而发。当然,这不是《论语学而》的精华的'全部,也不是《论语》的全部精华,不可一概而论之。
已经读《论语》两三个星期了,仅仅读完《论语》中的第一篇《学而》。也许有人要问我,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?给我两三个星期,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!
对此,我也不想争辩什么,于《论语》而言,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,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,哪怕他已经读《论语》读到可以背了。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?这里,我不得不感叹一下,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。
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《史记》《老子》《孟子》《孙子兵法》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,自称通其关窍,不过数周。当时,我是甚羡慕的,甚崇拜的,如今回看,不禁讶然,朋友何其才也,于数周间,通其关窍,吾不如也,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,真乃国之大才也!
其实写,读《论语学而》有感,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。在我这篇小文中,切实的说,也就写了《论语学而》中的两句话,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,取巧也,自身感想又太贫乏,真才实学不多,甚至没有,亦谈了不少题外话,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,自身才疏智浅,不自量力矣!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!似为满足虚荣乎?当真愧不能当,但实在于《论语学而》有感,故作此文以记之,又无力于作题目,只好姑且妄之。请读者姑且听之,万望见谅。
如有同道者,望能指点一二,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: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篇8
《论语》所记载的,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,和他对弟子的教导。诚然,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,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。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我们今天学习它,研究它,非但不是开倒车,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。
古人云:开卷有益。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`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,有时这剂良药是大泻之药,泻掉身上一些不良的东西。有时候则是大补之药,补上身体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,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。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、想让自己人格健全、想让自己有所出息,就必须喝上这些大泻药和大补药。只有这样,才能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,才能担当创新创优的重任。
学习《论语》,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,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。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。确实,诚以为人,诚以立业,诚以威国。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,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。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;士欲宣其义,必先读其书。”加强学习是现在的首要的任务;子曰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领会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很重要,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,必须认真读书并进行思考,两者不可偏废,即“学以治之,思以精之”。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,核心在一个“悟”字,自我修炼、自我思考、自我循环、自我完善过程求的就是一个“悟”。能“悟”,才能提高,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;得“悟”,就会豁然开朗,对于新问题就会有办法,而不是束手无策。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。
要使自己学习后的蓝天更加辽阔,还要及时总结,总结是提高的基础。每个人都要求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好习惯,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,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,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请示汇报。随时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悟记录下来,虽然有时只是只言片语,但却是有感而发,是自己对某一观点的总结。我在学习和工作当中,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,包括关联性的思考,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、收获新知识。总之,这次学习让我体味人生要“言寡尤,行寡悔”般淡定从容,要做到心灵的勇敢,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。手捧一颗心来,无愧于人、无愧于岗位,永远保持朝气蓬勃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,牢记使命,不负重托,奋力拼搏,演绎精彩。
【《论语》心得体会(整理8篇) 】相关文章: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(整理9篇) 2024-10-20
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(整理11篇) 2024-10-20
《论语》心得体会(整理8篇) 2024-10-20
大学体育心得体会(整理8篇) 2024-10-20